目的:评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后农民看病情况,即门诊、住院医疗服务利用情况,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新农合的稳步发展提供部分信息和参考依据。 方法:本研究通过入户调查,现场问卷,了解了农民的家庭经济收入、参合状态、自我感觉健康状况,过去一年内患慢性病情况以及两周内患病情况、两周内就诊情况,过去一年内被医生诊断有病要求住院,而实际住院情况。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影响。 结果:本次调查居民的两周患病率为53‰,两周内的就诊率为49‰,它们低于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的平均水平(139.5‰,139.2‰)。在调查之前的一年内,有905人次被医生诊断要求住院,但是住院人次数为632,住院率为5.6%,实际住院率高于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的平均水平(3.4%),未满足住院要求的273人,被医生诊断需要住院的30%人群没有住院。 参加新农合的患者门诊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与未参加新农合的患者门诊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经济状况是影响患者两周门诊医疗服务利用的因素,且经济条件较好的人群到门诊治疗的是经济条件最低人群的2.399倍,经济条件好人群到门诊治疗的是经济条件最低人群的2.432倍,经济条件较低人群和经济条件一般人群与经济条件最低人群相比,两周门诊就诊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慢病状态对两周门诊就诊率没有影响。 参加新农合的患者住院医疗服务的利用与未参加新农合的患者相比,住院医疗服务的利用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经济状态是影响农民住院医疗服务利用的因素,经济条件越好,住院率越高,呈递增趋势,经济条件较低家庭的住院次数是经济条件最低的1.991倍;经济条件一般人群的是经济条件最低的2.805倍;经济条件较好人群的是经济条件最低人群的2.864倍;经济条件好人群是经济条件最低人群的9.362倍。慢性病患者与非慢性病患者相比,住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值为0.233倍。慢性病患者对住院医疗服务的利用低于非慢性病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对住院医疗服务的利用没有产生影响。 结论:参合状态对门诊医疗卫生服务和住院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没有显著影响,说明目前新农合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方面没有发挥作用,应进一步做相关研究,分析其产生原因,为新农合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经济状态是患者到医院门诊治疗的影响因素,说明经济状况影响农民对门诊医疗服务的利用;患有慢性病的患者住院治疗可能性低于非慢性病患者,可能与慢性病患者的就医模式有关,即以门诊治疗、自己治疗、其它疗法为主有关。合作医疗补偿模式制定的应依据疾病谱和医疗费用谱。经济状态同时也是住院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说明经济状态对农民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穷人满足门诊治疗和住院治疗依然是很严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