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的公私合营模式(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是公用事业民营化广泛采用的一种融资及管理机制,是指指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一起努力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近年来有关我国医疗卫生改革“不成功”的论断,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的卫生体制中政府责任的缺失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具体表现为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宏观效率低下以及制度的不可持续性问题。医疗卫生服务关系到广大群众的民生,重要性日益显现,我国政府认识到这一点并首次将其提升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高度,新一轮医改也确立了“政府承担基本医疗”的基调。但是,我们也应意识到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以及在管理体制和水平上所处的劣势。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引入PPP模式的研究正符合了这一契机。 PPP模式的本质是把政府(公共部门)和市场(私营部门)的分工具体化,更强调两者间的合作。它最大的优势在将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契约划分双方的职责、权力和收益,将私营部门提供的效率优势引入到合作项目中,从而缓解政府财政支出压力,有效转移公共部门风险,提高卫生服务提供的效益。此外,由于PPP项目实施的对象为提供具有混合产品性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立医疗机构,可以保证政府在缓解财政支出的同时,将资金投入到公共卫生服务和基础医疗服务中。因此,该模式能有效地解决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和效率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综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介绍国内外学者在医疗卫生服务提供领域引入PPP模式的研究成果,明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简要地介绍PPP模式的内涵、相关理论以及国际经验。 第三部分,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进行回顾,在医疗卫生主要问题和政府和市场在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中的定位间建立关联,指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存在的公平性、效率以及制度可持续性问题,并分析问题的成因。 第四部分,论证在我国当前国情下引入PPP模式的必要性,指出PPP模式是在新一轮医改政府主导的基调下,解决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效率和制度可持续性问题的一种可行方式。 第五部分,对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开展PPP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说明引入PPP模式的有利条件和障碍,并就此提出对策和建议,指出在PPP项目中政府和市场的定位,以及应遵循的原则、选取的对象和范围和作好的机制准备。 本文希望通过对PPP模式在医疗服务提供中的理论研究和研讨,推进相关规范和策略的制定,使PPP模式成为我国新一轮医改的一项策略,最终达到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公平性和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