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厂商作者:陈水明
转眼间蓝牙已经诞生12个年头,不,正确来说是16个年头。1994年,爱立信提出点对点短距离无线通信协议,采用128位加密算法,具有极高的保密性,主要用于个人电子设备之间的短距离无线通信。1998年,由ERISSON、INTEL、IBM(现在改为LENOVO)、MOTOROLA、NOKIA、TOSHIBA等6家公司组织成立了国际蓝牙兴趣小组,并一致给予该技术的肯定,故给该技术冠以欧洲中世纪统一瑞典、芬兰、丹麦的丹麦国王的绰号--蓝牙Bluetooth(因其爱吃蓝霉,染蓝了牙齿所得),制定了蓝牙技术标准:
工作频段:ISM频段,2.402~2.480GHz
双工方式全双工,TDD时分双工
业务类别支持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业务
数据速率1Mb/s
非同步信道速率非对称连接271kb/s、57.6kb/s对称连接432.6kb/s
同频信道速率64kb/s
功率美国FCC要求小于0dBm(1mW)其它国家可扩展为100mW
跳频频率数79个视频点/1MHz
跳频速率1600/s
工作模式PARK/HOLD/SNIFF
数据连接方式面向连接业务SCO,无线连业务ACL
纠错方式1/3FEC,2/3FEC,ARQ
鉴权采用质询--响应方式
信道加密采用0位、40位和60位密钥
语音编码方式连续可变斜率调制CVSD
发射距离一般可达10m,增加功率情况下可达100m
得到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批准为802.15协议标准,正式成立了国际蓝牙联盟组织(BluetoothSIG),在全球多个国家申请了各国关于蓝牙的文字和小蝴蝶结作为其商标,规定了所有使用蓝牙技术的产品需要打上蓝牙或小蝴蝶结的,必须经过其技术认证(BQB),2008年该为(BQE),取得商标使用授权,否则视为商标侵权行为。原则上,商标使用授权不收费,但测试费、测试报告审核费和登录于SIG网站的陈列费,加起来也需要近10万元(深圳市蓝牙协会可以提供申请优惠协助)。
早期的蓝牙只有HSP(耳机应用),经过不断的发展,有了现在的HFP(免提应用)、A2DP(高级音频分布配置应用)、AVRCP(音频/视频远程控制应用)、OPP(对象交换应用)、SPP(串行端口配置应用)、DUN(拨号网络配置应用)、FTP(文件传输配置应用)、HID(人机接口配置应用)、PBAP(电话本访问应用)…20多种应用。2008年,BluetoothSIG宣布了由诺基亚提出的WIBREE作为蓝牙的低功耗标准,2009年又宣布了802.11作为蓝牙的高速标准,并宣布了蓝牙3.0的标准,使得蓝牙的应用范围更广阔,向各种应用领域的渗透力更强,更具商业使用价值。
经过IEEE批准,蓝牙与WiFi等通信技术一样,每个产品具有全球唯一的12位16进制的地址码作为其身份识别码,国际上用其作为生产商的识别码(IEEE网站可以查到),两个或多个相同地址码的蓝牙产品在同一个有效使用范围使用,会出现连接错误或死机等现象。所以很多生产商为了防止盗版,都惯用地址码加密的手段,修改地址码,软件将无法运行。欧美品牌商也特别在意地址码重复的现象,请OEM厂商留意,别让客户将其作为罚款的理由。